存在感撼動

July 29, 2025

最近讀了一篇訪談,受訪者是一位中研院社會學的研究員,他心目中的社會學有四個要素:「技法、基本議題、認識論,以及存在感」

技法指的是田野調查的具體操作,基本議題會關聯到研究者的提問核心,也就是「原始謎題」。研究者為了解答自己提出的問題,透過生活在田野中、參與觀察、參與實作、訪談、口述史等等,可能會激發新的提問。最後從整篇研究中,可以看出研究者如何看待此議題,出發點是什麼,這就是認識論。以及研究隱含的核心終極目標,也就是存在感。

作者說,如果有經歷存在感撼動的時刻,一定要好好紀錄跟思考,因為這可能會改變你一輩子研究的方式跟想法。

我從來沒有修過社會學的課,但我從作者存在感撼動的說明中感受到一些共鳴。

他說他曾經參與高雄勞工博物館的籌備過程。他們的目標是重新打造民眾對做工的人的印象,為此他們訪談了80位200個小時,建立高雄在地做工的人的輪廓,他發現,透過口述歷史的方式,其實可以讓受訪者也受到鼓舞,感受到自己做的事情的價值。訪談不只是為了建館,也對受訪者有激勵、提升自尊的效果。

我想,擔任救護志工可能也是一種社會參與吧。之後要進行的長途旅行也可以是一種社會觀察吧。

希望我可以放開心胸的去聽、去感受,有一天一定可以經歷存在感撼動的時刻。

最後我想引用作者講的一句話:「...我們不能因為文化形式本身之作繭自縛,而放棄眼前當下的行動。這會墮入化約的目的循環論:只有在社會的基本結構改變時才有行動的可能,但社會的基本結構卻又阻止我們採取各種行動」

每一個當下的我一定可以再做一點事情,讓不可能多了一些可能。That will work.